Koon nam wah
Photograph: Cara Hung
Photograph: Cara Hung

香港獨有的人文風景

霓虹燈、石牆樹、竹棚⋯⋯建構香港獨有的城市風景

廣告

所謂英雄見慣亦常人,再特殊的風景,因為天天相對,也可能變得平平無奇。每日上班上學,乘搭同一路線的巴士,走上相同的道路,經過相同的招牌、商舖,也許早就習慣跟這些日常風景相處,鮮有察覺這些風景有何動人之處。其實鬧市的密集霓虹燈牌、從冰冷石屎牆中綻放的大樹、抬頭百尺的竹棚⋯⋯無不是驚艷外人的香港風景。想了解香港本土文化,請瀏覽正在消失的香港文化香港10大失傳行業

霓虹燈牌

走在油尖旺的街頭,最吸引目光的,除了是形形式式的商舖外,還有紅紅綠綠的霓虹招牌。霓虹招牌技術於30年代傳入香港,戰後百業恢復發展,造就霓虹招牌遍地開花,戲院、酒吧、娛樂場所、食肆掛上搶眼的招牌吸顧客。香港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夠吸引,繁體和書法字體的應用也是一大特色。字如畫般精妙,配合不同書體,為招牌賦予不同個性。

然而,這些令人引以為傲的霓虹招牌逐漸被塑膠印刷招牌取代,缺少一種韻味。大家不如把握現在,到城中各處拍下霓虹招牌的蹤影吧。油麻地冠南華兩個霓紅招牌遭政府下令清拆,歷史悠久的霓虹燈牌將於8月16日晚上11點關燈, 8月17日搭棚,與港人告別!附近的富士桑拿依然保留了霓虹燈牌,大家可以去拍照。

冠南華:油麻地彌敦道383號平安大廈16號
富士桑拿:油麻地新填地街98至104號甘霖大廈2樓富士桑拿

後巷

在香港這個國際名店林立的城市,最精彩的風景其實並不出現在光鮮的高級商場,而是在商場背後、幽暗而不起眼的後巷。在後巷,有時看到拾荒的老人,有時看到街頭塗鴉,更多時,可能只見一些雜物及垃圾。這些人與物呈現了最真實的城市生活面貌。德國已故著名攝影師 Michael Wolf 深深被香港的後巷風景所打動,出版了以此為主題的攝影集《非常道巷裡巷外》。

廣告

打卡公屋

香港公屋,幾乎每區都有,甚至被視為中產地段的灣仔、赤柱都有其踪跡。這麼尋常的城市空間,我們有時會忽略它的美和特色。由平民豪宅華富邨,到全港唯一的圓筒形公屋勵德邨,以至打卡勝地南山邨,沿路好好用眼睛收藏這些獨得的風景。

竹棚

當大部分地區以鋼材搭建樓宇築架時,香港這個日新月異的摩登城市依舊沿用傳統竹棚技術。竹棚文化由來以久,據說遠古的「有巢氏」受到雀鳥在樹上築巢所啓發,嘗試在樹上建房子,後來古人發展出搭棚手藝。竹棚便宜,且能隨時拆卸及切割成不同形狀,靈活度高,故一直廣為香港建築業所應用。每逢像盂蘭節的傳統節慶,竹棚的文化角色更為突出。盂蘭勝會的戲棚就是利用了傳統搭棚技術,在短時間內建造而成。搭棚工人在高空百呎施展身手,手藝之巧妙,效率之快速,蔚為奇觀。

廣告

高密度大廈

不如外國城市,在香港空間猶如金錢般難得,形容為「寸金尺土」並沒有誇張。由於樓房難以橫向發展,所以香港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人口密度亦高。50、60年代,香港出現一種商住與工業並用的樓宇,既可作為居住用途,亦進駐了不同類型的小商店和家庭式小工場。頻繁的工商業活動和人口流動,令這些高密度樓宇呈現熱鬧活潑的生活景象,甚至成為藝術創作的靈感。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及滿島光的〈迷宮〉MV,充分展示了香港高密度大廈的魅力。

石牆樹

樹,每個城市都有。可石牆樹,卻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幸遇上。石牆樹就是從石牆隙縫中長出來的樹木,香港到處都有,主要成長於中西區及灣仔。港島早年為了建屋,大量平整土坡,並築石牆作鞏固之用。樹木種子隨風或昆蟲跌落石牆,在隙縫中慢慢成長。香港的石牆樹主要是榕樹,根幹依牆生長,形成獨特的美態。

廣告

茶餐廳

正當大部份食店以提供貼心服務搏取食客回頭時,唯獨香港的茶餐廳長期以零服務見稱。跟陌生人搭枱、侍應無尾音招呼、收銀員冷眼結帳⋯⋯幾乎是大部份茶餐廳的寫照。奇怪的是,零服務竟然成為賣點。佐敦的澳洲牛奶公司就是當中的代表。江湖規距,入座前要先選定食物,入座後落單,一有半秒猶豫即惹來侍應白眼冷言。餐桌太小,必須吃光食物才可柯打飲料。吃罷侍應即清理桌面,猶如暗示閣下快點埋單咪阻住下位。零服務不但沒有令澳洲牛奶公司生意下跌,更成為餐廳形象和特色,很多遊客專程來「討罵」。不過,亦有食客指侍應有鐵漢柔情一面,對孕婦等特殊食客照顧有加。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