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牌
![霓虹燈牌 霓虹燈牌](https://media.timeout.com/images/106232196/750/422/image.jpg)
![霓虹燈牌 霓虹燈牌](https://media.timeout.com/images/106232196/750/562/image.jpg)
走在油尖旺的街頭,最吸引目光的是紅紅綠綠的霓虹招牌。霓虹招牌技術於30年代傳入香港,戰後百業恢復發展,造就霓虹招牌遍地開花,戲院、酒吧、娛樂場所、食肆掛上搶眼的招牌吸顧客。香港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夠吸引,繁體和書法字體的應用也是一大特色。字如畫般精妙,配合不同書體,為招牌賦予不同個性。然而,這些令人引以為傲的霓虹招牌逐漸被 LED 燈牌取代,大家在城中各處看到霓虹燈牌的話,記得把握現在拍下霓虹招牌的蹤影。
走在油尖旺的街頭,最吸引目光的是紅紅綠綠的霓虹招牌。霓虹招牌技術於30年代傳入香港,戰後百業恢復發展,造就霓虹招牌遍地開花,戲院、酒吧、娛樂場所、食肆掛上搶眼的招牌吸顧客。香港的霓虹招牌五光十色夠吸引,繁體和書法字體的應用也是一大特色。字如畫般精妙,配合不同書體,為招牌賦予不同個性。然而,這些令人引以為傲的霓虹招牌逐漸被 LED 燈牌取代,大家在城中各處看到霓虹燈牌的話,記得把握現在拍下霓虹招牌的蹤影。
香港常見的唐樓,源自於19世紀中後期的矮樓房,由華人建造及居住,流行於東南亞及粵港澳。隨着社會發展,新式樓宇取而代之,歷史悠久的唐樓成為罕見的城市景觀,不少唐樓記載老店歷史和故事,當中別具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唐樓如雷生春更獲列為法定古蹟,很值得大家好好地欣賞。
香港公共屋邨遍佈每個社區,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空間,很容易會忽略當中的建築特色。由平民豪宅華富邨,到全港唯一的圓筒形公屋勵德邨,以至即將面臨重建的打卡勝地彩虹邨,吸引世界各地的攝影師特地拍攝獨特的設計。
香港可說是日新月異的現代都市,當大部分地區以鋼材搭建樓宇築棚時,這裏依舊沿用傳統的竹棚技術,非常特別。講起竹棚文化的由來,據說遠古「有巢氏」受到雀鳥在樹上築巢所啟發,嘗試在樹上建房子,後來古人發展出搭棚手藝。竹棚不但成本低,而且能切割成不同形狀和隨時拆卸,靈活度高,故一直廣為香港建築業所應用。每逢像盂蘭節的傳統節慶,竹棚的文化角色更為突出。盂蘭勝會的戲棚利用傳統的搭棚技術,在短時間內建造而成。搭棚工人在高空百呎施展身手,手藝之巧妙,效率之快速,蔚為奇觀。
香港寸金尺土,人口密度高,樓房統統都往上發展,到處矗立着高樓大廈。50、60年代,香港出現一種商住與工業並用的樓宇,既可作為居住用途,亦進駐了不同類型的小商店和家庭式小工場。頻繁的工商業活動和人口流動,令這些高密度的樓宇上演一幕幕熱鬧的生活景象,充滿 cyberpunk 的感覺。香港的石屎森林成為不少影視作品的取景地,像是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荷李活科幻片《攻殼機動隊》等等,都充分展示了這座都市叢林的魅力。
大樹,每個城市都有,可是石牆樹卻不是每個地方都能看到。石牆樹是從石牆隙縫中長出來的樹木,主要成長於中西區及灣仔。港島早年為了建屋,大量平整土坡,並築石牆作鞏固用途。樹木種子隨風或昆蟲跌落石牆,在隙縫中慢慢成長。香港的石牆樹主要是榕樹,根幹依牆生長,形成獨特的美態。
Discover Time Out original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