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zden
Photograph: Joshua Lin
Photograph: Joshua Lin

專訪:灣仔玻璃工作室 Glazden 創辦人以手工玻璃封存回憶

「璃」足珍貴

廣告

走進秀華坊的小巷,有一個恬靜的玻璃花園 Glazden,濃厚的藝術氣息與灣仔鬧市形成鮮明對比。Glazden 是成立自2017年的玻璃工房,名字正是由「glass」(玻璃)和「garden」(花園),加上創辦人的英文名 Zimon 組成。手工玻璃在香港談不上主流,但工房堅持手製玻璃器皿、雕塑和具紀念價值的骨灰玻璃,不但「吹」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們找來 Zimon 分享對手工玻璃的情意結和創業路上遇到的難關,大談獨特的匠人理念。

Zimon Chow 與玻璃藝術的緣份,由一份好奇心開始。本來從事活動策劃的她,因工作壓力而萌生轉行念頭,開始思考將興趣當飯食的可能性。她試過瑜伽,又玩過陶瓷,最後只因想起媽媽喜歡收集香水瓶,就決定報名學吹玻璃。後來在機緣巧合下,在台灣結識來自捷克的恩師,並在對方穿針引線下,膽粗粗前往捷克一家玻璃工廠深造幾星期。Zimon 趁當地師傅下班消遣的空檔,利用工廠餘下的材料和工具練習。適逢拍檔為她物色到相宜的舖位,Glazden 順理成章開業。

Glazden
Photograph: Joshua Lin

成立 Glazden 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香港雖小,要買到吹玻璃用的專業儀器卻如大海撈針,學藝渠道亦少之又少。Zimon 感嘆,從零開始摸索這門深奧學問就像「讀書」一樣,只能指望其他藝術家好心提點。為精進技藝,她周遊列國參加工作坊,足跡近至日本,遠及冰島。「只要我在 Google 上看到玻璃工作室,我就會不顧一切,將那裏當成旅程的景點。」

吹玻璃是屢敗屢試的過程,哪怕機器有半點差錯,心血都會化作碎片。心情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令 Zimon 學會釋懷和坦然面對失敗。「久而久之,我發現機器會壞也是無可奈何,壞了就維修吧,維修不了就等吧。既然不能強求,唯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在機器壞的時候找另一個方法,令事情有轉機。」

在 Zimon 的堅持下,Glazden 的成品不但精美,還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當中最有意義的莫過於骨灰玻璃。小小的玻璃珠中,蘊藏着浩翰宇宙,還有對已故寵物和摯親的愛與思念。工房另一位藝術家陳健信(Kenji)有份製作骨灰玻璃,他坦言每個作品都承載着沉重的故事。「我會盡量不把情緒投放在作品上,保持情緒中立,但有幾次真的按捺不住。」

Glazden
Photograph: Joshua Lin

「機會只有一次,不能重頭再來。」Zimon 強調,製作骨灰玻璃的成敗為毫釐之差,丁點也不能馬虎。有客人會參與製作過程,協助將寵物或摯親的骨灰加入作品中,化作點點「星塵」。對肩負重任的 Zimon 和 Kenji 來說,但能夠見證生離死別的感動時刻,讓客人將思念寄託在「握得緊」的物件上,再辛苦也是值得。

潮流來來去去,但 Zimon 的初心始終不變,堅毅不屈已成 Glazden 的經營理念。「當初決定將工作室開在這裏時,我已經覺得做玻璃必須成為潮流,到這一刻都沒有變。」她繼續說:「香港有800萬人,其中1%對小店來說已很多。只要能令這1%人相信這是潮流,一切便水到渠成。」她相信,只要認清和堅守定位,堅持有意義和獨特的創作,自然有人欣賞。這種堅持,可能就是小小工房孕育創意的關鍵。

Glazden
Photograph: Joshua Lin

在一味求快的時代,Glazden 不但見證藝術和創新如何在城市中開花結果,還體現了 Zimon 和 Kenji 勤奮不言敗的香港精神。無論你在物色獨一無二的玻璃飾物,還是別具意義的紀念作品,都不妨到 Glazden 感受玻璃之美和鑲嵌回憶的魔力。

香港小店故事

廣告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