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oo
Photograph: Joshua Lin
Photograph: Joshua Lin

90歲與90後的竹藝師故事

當鋼竹蒸籠遇上竹製咖啡濾杯

Ann Chiu
撰文:: Iris Lo
廣告

年過九十的鋼竹蒸籠師傅呂明用他滿佈皺紋但依然靈巧的手,捧着一個竹製咖啡濾杯,那是年近30歲的竹藝師丁科竣造的。呂明邊端着看邊說:「手工都幾有心思嘅,但襟唔襟用㗎?」

呂明是明生鋼竹蒸籠廠創辦人,現年93歲依然堅持每天造蒸籠。年少的他曾於廣州竹蒸籠廠學師,1962年來港,時值內地統購統銷,蒸籠於香港市場不流通,他就決定重操故業,買竹自製蒸籠,向各大酒樓兜售。他發明的鋼竹蒸籠耐用,起貨又快,一天最少可完成200至300個蒸籠。七、八十年代的他,就做得風山水起,連酒樓大龍頭敦煌及新光集團,都是他的客。

丁科竣則是一名「90後」竹藝師,是本地竹藝品牌「二回」的創辦人,以日本「竹細工」設計食具及裝置藝術。他曾於置地廣場展出「祈願竹園」大型裝置,為 Gucci 製作竹結,今年更獲 Casa Loewe 香港旗艦店青睞,收藏他以竹及籐製作的花瓶《Sun》,作為香港代表珍藏品。

呂明捧着的竹製咖啡濾杯,是丁科竣早期的作品。呂明以前會一腳踢兜售生意、造蒸籠、送貨,丁科竣就會一手包辦造竹製食具及舉辦工作坊,但異於呂明「起貨快」的作風,他要完成一個咖啡濾杯,至少一至兩天才能完成。

呂明:「竹唔係好玩,係用嚟搵食㗎!」

年少時的呂明之所以要發明鋼竹蒸籠,只因要於競爭激烈的竹藝市場突圍而出。他偷渡來港後寄居的新填地街,就以售賣竹藤器等山貨舖為主,竹蒸籠更是當時主要的竹器行業。要靠蒸籠維生,就得比行家造得更快、更好。他以沙羅竹製成蒸籠,以不銹鋼代替竹笏,防止籠身太快裂開之餘,也可減省工序,「你造起一個蒸籠時,我已經造到三、四個嘞」。呂明至今造蒸籠已超過70年,問到他竹有何好玩有趣時,他大聲一笑便道:「竹唔係好玩,係用嚟搵食㗎!」

丁科竣:「我無諗過學整蒸籠。」

明生的門市現時由兒子呂樂觀主理,但呂明卻無意傳承這門手藝,「唔使學嘞!而家都搵唔到食,學都無用呀!」90年代起工廠移師內地,香港生產成本上升,本地的竹蒸籠發展也漸漸走下坡。「其實我無諗過學整蒸籠。」丁科竣雖然好奇蒸籠的製作過程,但他也沒有打算製作蒸籠出售,「我原意係想將竹藝融入大家生活,但嚟個世代,蒸籠並唔係『入到屋』的食具」。酒樓加入芒果布甸、蛋撻等中西合璧的港式小食後,蒸籠不再是萬能的器皿,酒樓不再數着蒸籠結帳,客人更不會買蒸籠回家。 

丁科竣的竹藝品,以日本的「竹細工」為主,他削出的竹都比呂明的細而薄,所採用的竹有毛竹、桂竹及黑竹等,選擇也較呂明多。丁科竣會自己開竹,削剩糖分較低的竹皮製作,減少蟲害。一個設計乾淨俐落的咖啡濾杯,卻需要平編、輪口編,甚至藤編等複雜技巧。竹編是丁科竣作品的精髓,同時也是最費心神的工序。

呂明:「你講得出,我識整嘅都會幫你整。

呂明原籍廣東鶴山,生於務農世家,自少就對竹器有所認識,他退居後曾為餐廳造蒸籠燈罩,再為寺廟造晶片竹籤,「你講得出,我識整嘅都會幫你整。」呂明閒時造蒸籠,會先用五金機械壓彎一塊又一塊的竹片,然後只消一下,就可單憑感覺精準地剪短竹片,但到製作竹器時,他依然堅持用自己一對巧手造起,「好難用機械整竹器,再好嘅竹都好容易被機械壓爛」。他以歷練得來的純熟手工,也就是一代竹工藝師的價值所在。

竹之於蒸籠,可以防止倒汗水及耐熱,讓食物保持新鮮、乾爽;竹之於藝術,就如丁科竣所指,是彰顯大自然、生命循環不息的象徵,「佢會慢慢由綠變黃,就好似凋謝嘅形態」,但這一刻的凋謝,就讓長居石屎森林的都市人讚歎竹的可塑性,也就是以工藝保存大自然的瑰寶。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