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Juggling
Photograph: Joshua Lin
Photograph: Joshua Lin

尋覓水晶球的恬靜

拆解水晶球的魔法秘密

Ann Chiu
撰文: Iris Lo
廣告

單輪車、扯鈴及七彩圓球都是一般人聽「雜技」就會聯想到的表演項目,任職近10年的雜技表演者曾憲洺(Navy),精通拋球、拋樽、八字環等雜耍技巧,卻始終沉醉於一個透明的雜技球。沒有色彩,沒有眼花撩亂的拋接技巧,水晶球卻散發着一種神秘的懾人魔力,深深吸引他和觀眾的眼球,讓大家凝神看着它的流動。

最苦悶的雜耍技能

九年前,Navy 於休息室的雜物房中找到這透明的雜技球,那是他於基本訓練班從未接觸過的工具,「但係一捧起它,我就有種好強烈,好想學識它嘅感覺」。當時香港的雜耍風氣未成氣候,坊間沒有正規課堂,圈內會鑽研此雜耍的更是寥寥可數,他可以請教的,就只有幾位懂得基本操作的行家及網上資訊。操控水晶球的動作看似簡單,但其精髓在於不絕的流動,很多動作都難以拆件練習,甚至被美國雜技師 James Ernest 指是「最難形容、最苦悶的雜耍技能之一」(Contact juggling is not only one of the hardest forms of juggling to describe,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tedious to learn)。

Navy 先學習將手放在枱上移動手指,不讓水晶球溜走,再慢慢離開枱面,分別以指力及掌手控制球體的動向,幾個看似簡單的動作,他也花了近兩年時間才學識。「最難係你要相信個波真係識飛」,離心力及懸空感最難呈現的感覺。所謂水晶球,其實是一個以俗稱「亞加力膠」丙烯酸塑膠形成的球體,一般重量達250至300克左右,相當於一個啤酒樽重量。要令一個啤酒樽重的球體行雲流水地於人體上流動,並呈現隨風飄起的輕盈感,絕對不易。

水晶球究竟是何方神聖?

水晶球正名是操控球(Contact Ball),屬操控雜耍(Contact Juggling)之一,指以球與身體的接觸來操控球的移動。1980年代,著名雜技大師 Michael Moschen 以雙手同時控制八個透明雜技球,讓雜技球首次公開亮相。後來《魔王迷宮》(Labyrinth)導演 Jim Henson 邀請他為劇中擁有魔力的地精王 Jareth 擔任水晶球雜技替身,Jim 更稱此雜技為「最接近魔法的雜技」(What he does is as close to real magic as anything that I really know)。

水晶球與大自然、觀眾和我

水晶球如今已成為 Navy 生活一部分,他每次外出,袋裏都總會放着一個水晶球。他喜歡到海邊或山澗,手掌抵着球打圈,讓球由手心滑過指縫,溜上肩膊至胸膛,再回到手上。手帶動水晶球,球滑過肌膚又會牽引 Navy 四肢的舞動,讓他的身體臣服於它的流動。在球的世界裏,陸地在上,天空在下,完全顛倒我們對大自然的印象,也讓 Navy 以全新角度欣賞大自然,「我會俾入面嘅世界吸引住,有時倒轉欣賞一件事物,比原本嘅狀態更美。」

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Navy 都會帶着水晶球表演,旁人對水晶球都會很感興趣,曾經一個小朋友看到他於主題公園的表演後,特意去手信店買了一個毛公仔,想與 Navy 交換水晶球,「佢好鍾意個表演,特別係個水晶球,嗰下好似同個小朋友 connect 咗咁」,他沒有收下毛公仔,卻送上了一個水晶球──一個象徵平靜的祝福。每次表演,旁人很少會為之大聲喝采,腳步及眼睛總為它停留,他認為水晶球蘊藏一種令人專注、平靜的魔力,那是於繁華都市中,難能可貴的。

其他推介
    你或許也會喜歡
    你或許也會喜歡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