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在香港大球場左飛右撲的小伙子李卡度(Cado),轉眼一個時代,他成為了香港七人欖球代表隊最年長一員,即將在啟德體育園領軍出擊。每年春天,是屬於欖球的季節;今年就在大戰前夕,我們與Cado談談心理韌性。
若說欖球是高危運動,絕不過分。赤手空拳與對手全方位肢體碰撞......每個欖球人都是傷痕累累。
傷痕既是痛楚,也是印記;而李卡度的肩膊及膝頭也佈滿「戰績」,特別是右膝前十字韌帶與半月板手術的後遺症,近年逐漸浮現。「身體開始告訴我,應該接近生涯最後幾年吧」,李卡度說得淡然,但隨後幾年緊接全運、亞運、奧運資格賽等大賽,除了挑戰身體的承受力,也考驗這名傳接鋒的心理韌力。
傷患與欖球的共存性
自12歲在英國讀書時接觸欖球,李卡度早已明白傷患與欖球是必然共存,且運動員的價值不在於完美無缺的身體,他認為在極限中尋找突破的可能,更是欖球趣味所在。「如果膝蓋沒有那麼多問題,我想可以繼續打;但我告訴你,『what if』其實只是一個幻象」,李卡度說着。
這名港隊代表從來都不愛沉溺於「如果當初」的假設中,我提到過去三次奧運資格賽的挫敗,他也拒用 what if 去審視自己。七欖項目在2016年首次進軍奧運,則曾為港隊帶來三次機會爭取入場券。三次與奧運失諸交臂,而在東京及巴黎奧運資格賽,先後兩次在關鍵一戰,港隊領先下最後遭逆轉;只差一點點的感覺,有如三記重拳。
三次奧運夢碎 別讓自責吞噬理智
「賽後總會想,不應該輸的」,李卡度坦言每次與奧運擦肩而過苦澀必然,「現在和過去,失敗對我來說都不太好受,你都感到沮喪,以前的我可能很執着於賽中一兩個失誤,做錯了某些事就會迷失了。」不過他強調別讓自責吞噬理智,漸漸亦學會了「延遲反省」——不在情緒沸騰時做判斷,等賽事完全結束後,才冷靜分析問題,而這種「時差療法」,是他從經驗中提煉出的心理保護機制。他形容這種過程像內傷:「外表看不出來,但需要時間癒合;關鍵在於接受一個事實:失敗已成定局,但對失敗的詮釋權仍在自己手中。」
李卡度亦強調,在面對失敗的過程,是不能排斥自我懷疑:「要明白,你緊張、質疑自己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你期待和着緊那賽事。」他續解釋緊張和期待是一體兩面,不需要強迫自己「完全自信」,而是與傷患一樣,要學會與不安共存。惟這條界限必須分明,賽前容許適度懷疑,賽後學習切割負面情緒,他說:「總是有下一場比賽,你就會慢慢淡化了那個挫敗。」
八分的哲學 努力就是天賦
場內強勁鐵漢,場外的李卡度內心依然堅韌,而由2013年起披上港隊戰衣至今,他講究的欖球哲學,叫「一致性」。
「知道嗎一場欖球賽事,能影響賽果的部分數之不盡,球證判決、對手發揮、甚至意外......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身表現,所以我的哲學很簡單,要求自己保持『八分』的穩定表現,每場也做到已是一個很好貢獻;八分是九分、十分的根基,保持一致是很困難的,但我認為的高效率就是這樣。」
事實這種「一致性」的追求,亦帶領李卡度由港隊新秀走到今天,當中包含的,是日復日的進步。「是每天1%的進步」,李卡度特別提到前隊友韋兆新,「人家常說他具有射附加罰球的天賦,但只是他們看不到,韋兆新在球場以外重複做着最枯燥的事,就是每天練習射罰球。」的確,進步是由重複性的訓練堆砌而成,對李卡度來說,努力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習慣。他說:「努力,就是他的天賦;他願意花時間踢球,也願意花時間做一些挺無趣的事情。」
他的最後奧運週期
現時作為隊中最年長球員,他的退役藍圖亦逐漸明確。「教練不可能永遠用那15個人」,李卡度冷靜地看待新舊交替的必然性,「每個奧運週期,也需要一些新面孔,這樣球隊發展才叫健康;如身體許可,大概洛杉磯奧運是我的最後吧!」
李卡度的故事,始於對欖球的純粹熱愛,而在時間的淬鍊下,他證明了最堅硬的鎧甲不是肌肉,是自我修復的意志。」在香港七人欖球賽的燈光下,他始終相信:「當你喜歡一件事時,每天花時間在其中,本身就是一種成就。」
信不信由你,肌肉會流失,但這種心理韌性這回事,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