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云眾多香港電影製作公司,邵氏兄弟對香港影壇最具影響力。1958年邵逸夫爵士創立了邵氏兄弟,為香港電影史寫下光輝一頁,同時崛起了胡金銓、劉家良等導演,以及洪金寶和成龍等一眾演員。名導演 Quentin Tarantino 所執導電影《標殺令》,便是向邵氏武打片致敬。儘管後來李小龍改投嘉禾電影拍電影,片頭上仍放上邵氏片廠的商標,而非嘉禾的商標。
電影王國的故事是這樣開始:邵氏四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與邵逸夫本於上海參與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1925年,他們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電影發行基地,到30年代後期,他們的足跡遍佈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成為舉足輕重的家族企業。
隨1949年的文化大革命,內地市場被關閉,邵邨人帶領兄弟及兒子移居到新加坡;到了 50年代,他們結束製片工作,並開始物色新總部。當時家中排行最小的邵逸夫,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並以公司的名義掌管影片發行。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朴漢峻博士說:「當時香港擁有最佳的營商優勢;第一,香港的金融資本主義享有放任的監管政策環境,只要電影不涉及對英國殖民政府或其他亞洲事務的批評,創作人可自由表達藝術;第二,有足夠的土地供應;第三,來自英國的原始電影庫存。」
邵氏兄弟期後的成功,全賴當年邵逸夫爵士買入清水灣地皮,建立香港史無前例的影城。有「東方荷里活」之稱的邵氏片場,於1961年正式啟用,片場參考荷里活的做法,有齊所有設備,可供流水作業,令公司保持穩定的電影產量及收入。不單只邵氏片場的幕後製作非常前衛,他們的僱員合約也非常嶄新。每位邵氏兄弟的員工, 無論是演員、導演、編劇等 ,也必須與公司簽訂一份獨家合約,他們需要於片場範圍內居住。朴教授解釋:「製作電影的時間非常繁忙,如果每一位員工也住在片場,製作的靈活性也相應提升。」邵氏兄弟一向以工廠式製片,偏向出品某類型受歡迎的電影,當那類型的電影大熱,他們便會迅速開拍續集,繼續保持票房大收。
1972年,邵氏兄弟推出了經典武打片《天下第一拳》,也是美國主流經銷商發行的第一部功夫電影,電影於一年後在美國上映時,票房大收。邵氏兄弟不僅在香港電影中佔據主導地位,也在海外也取得驕人的成績。可惜邵氏兄弟在隨後的15年,影響力大不如前,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決定轉型,專注於電視製作。1986年,邵氏片場更出租予 TVB 作製作用途,並改名為電視城。
嘉禾的崛起是讓邵氏兄弟走向電視業的另一原因。邵氏前員工鄒文懷和何冠昌有感影城已偏離荷里活式製作並走向主導模式,遂自立門戶創立嘉禾電影城,為演員和導演提供寬大的自由度,更引進分紅制度,吸引更多明日之星加盟。
大家可曾記得當年有句口號:「邵氏出品,必屬佳品」?可想而知邵氏兄弟當時的名氣確是一時無兩。昔日,邵氏兄弟以荷里活式製作電影作招徠進駐香港;今日,邵氏片場仍在,而邵逸夫的慈善事業更被發揚光大。正如朴教授說:「我的宿舍位於邵逸夫樓,現在的學術生涯也是來自邵氏兄弟的成功,我們可以透過欣賞及思考邵氏的電影,並寫下對這些電影的感覺,使所有邵氏的精彩電影流芳百世。」